文言文《师说》疑难词句例解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4-13 21:43:48
文言文《师说》疑难词句例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谓语句。“师者”是主语,以下的是名词性谓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是名词性结构。“所以”等于“用之”或“以之”,介词结构作状语。通常的格式是“之”在“以”的后面,“所”在“以”的前面。《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所以”的用法同此。“所”在介词的前面,并不只是表现在“以”字上,“所与”、“所自”、“所由”、“所从”、“所为”等都是这样。《中学语文课本》注“所以”为“用来……的、……的凭藉”,不明确。如果把本句写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又怎么分析呢?“受”,《说文》“相付也”,可作“授”或“给”讲。甲骨文里,“受”象两人(手)推舟之形,就是既有“授”义又有“受”义。后人为分清“授”和“受”的不同,更造一个“授”字。本文“受业”用“受”、“授之书”用“授”,不一致。古人用词重在声音,如何写法却是比较随便的。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啊。”“师者”的“者”,表示停顿并提示下文。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条件式复句。“而”表示转折,同“如”同“若”。“从”在本句是动词。金文“从”象二人相随之状,《说文》解作“相听也”,后来作“听从一方”讲,词义有了转移。“从师”是“听从老师的指点”。第二分句是被动句,“其为惑也”是主语。译文:(有了)疑难如果不(去)听从老师(的指点),那个成为疑难(的问题啊),(就)终究不会解决啦。”这里把“矣”译成“啦”,具有强烈的夸张语气。“啦”等于“了”加“啊”。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丨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并列式复句。分号隔开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连贯句;第二部分也是连贯句。《中学语文课本》说“‘生乎吾前’后面省去‘者’(……的人)”。这样,第一分句是主语,第二分句是谓语。(第四、第五分句情况相同。)其实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因泛指省,说全了可以是“某也生乎吾前”。“乎”就是“于”,“于”古音读如“乎”。“于”在“喻”纽三等亦即“云”纽“虞”韵,“乎”在“匣”纽“模”韵。曾运乾和罗常培都曾经指出“喻”三归“匣”。古音“虞”、“模”同部。下文“先后生于吾”、“其皆出于此乎”,就是用“于”。“其”,不是一个独立的代词,一般不能作主语,“其闻道也”等于“彼之闻道也”,主谓词组作主语,“固先乎吾”是谓语。但是,把“其”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他”,不必是“他的”。“闻”,《说文》“知闻也”,就是“知道和听到”,这里可以解释为“知道”。“固”作“本来”讲。译文:“(某人)出生在我(出生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在我前面,我就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某人)出生在我(出生的)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前面,我也就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后一个“吾从而师之”的“从”的前面如果有个“亦”字,似觉语意更畅。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连贯式复句。第二分句对第一分句加以申说。“吾师道也”,《中学语文课本》译为“我(是向他们)学习道理”,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译为“我学习的是道理”,都不是根据严格的词汇、语法结构。“师”是由名词转成的意动词,“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下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以为证。“夫”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庸,是疑问语气助词,作“哪里”或“岂”讲。“知”的宾语是主谓词组。“先生于吾”的.“先生”是形容词性的偏正词组,就是“长”,“于吾”的“于”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后面,要译成“比”;“后生”就是“少”。译文:“我是把道理当作老师啊,又哪里要知道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单句。谓语是“惑矣”。主语是转折式复句,两部分用分号隔开。分号介于句号和逗号之间,停顿时间大于逗号,小于句号。但在本句,它的停顿时间其实是大于第一、第二个逗号,小于第三个逗号的,因为第三个逗号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停顿。别以为分号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于逗号。转折式复句的各个分句的主语都因泛指省。“焉”是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这里兼有“于之”(即“于人”)的意思。古汉语没有“于之”的说法,“于之”的意思一般说成“焉”。译文:“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但是)对他自己啊,却以向人学习为可耻,够糊涂啦!”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并列式复句。第一分句说明是什么,第二分句说明不是什么。“彼”作定语,相当于“那(那些)”。“授之书”的“之”代“童子”。“书”指文字。《中学语文课本》注“授之书”为“教给他书”,似属未当。这个“书”作“文字”讲,而不是记载经义的“书”,也就不是“六艺经传”。下文“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以为证。“吾所谓”这个不独立的主谓词组作“传其道解其惑者”的限制性定语,这是“所”字在语法结构上独具的功能。译文:“那些儿童的老师,(是)教他们(按:“他们”代“儿童”)文字并学习断句的人啊,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种道理、解决那些疑难的人啊。”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丨吾未见其明也。
因果式复句。第一到第三分句是“因”,第四分句是果。因的部分又是连贯句,第三分句对一、二分句作一判断。第一、第二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意思是“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上句分明是把“习其句读”跟“传道解惑”分为两种情况的。下文“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中学语文课本》注“或师焉,或不焉”为“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也是从“合叙”应当“分解”这个角度出发的。(请参阅杨树达先生《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三章。)相同的句式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出师表》)“侍中”指“郭攸之”、“费袆”,“侍郎”指“董允”。(请参阅拙作《‘出师表’的语言分析》,见江西师范学院所编《语文教学》80年第2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请参阅拙作《文言难句例解补》,见《中学语文教学》80年第6期。)译文:“语句不懂,有人倒去从师,疑难未明,有人却不从师,小的学了,大的却被遗漏掉,我不曾见过那是明白人啊。”修辞上,最后一个分句是“缓辞”,实在意思是“那是笨人”。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是两种人(巫术者和医生),还是一种人(医生)?应该是一种人。“巫”在甲骨文象一人牵两马一彘之状,后转为“巫马”之官专管“醫马”,“醫”的异体作“毉”。(《国语·越语》:“将免者以告,公令毉守之。”)“相师”是“相互学习”,“耻”是意动词。译文:“巫医和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还有百种工匠,都不把相互学习作为可耻(的事儿)。”
9、“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南京大学等十三所高等学校所编《古代文学作品选》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放在引号之外,跟《中学语文课本》的处理不一样。笔者赞同《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处理方式。后两句是否定或批评那些嘲笑或非难从师的人们,揭出普遍地不肯从师的社会心理,而为下文的慨叹提供了条件。再者,语气上也很不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是何等通俗、生动和口语化。“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却是精辟、简炼、有极大概括力的论断句。因此,后两句当在引号之外。译文:“‘某某跟某某年纪相当,学问也一样啊。’(老师的)地位低下,就是够难为情的了,(老师的)官位高,却又近于奉承。”语法上,“位”的前面有领属性定语“师”,可以意会得之。
10、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语法上,这句有三种分析法:
⑴ “孔子师”是主语,“郯子”以下是名词性谓语,这是一个判断句。
⑵ “孔子”是主语,“师”是由名词转成的意动词,“郯子”以下是宾语。
⑶ “孔子”是主语,“师”是由名词转成的及物动词,作“学习”讲。“郯子”以下是对象补语,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以第一种分析为简为好。
1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包孕句。宾语是条件式复句。韩愈只是引其大意,原文见《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清朝汪中《述学·〈释三九〉上》:“一、二之所以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这个“三”是表“多”数,还是表实数,还是表数目小的概数作“几”讲?我以为是表实数,应当译成“三”。“三”是最起码的多数。一个人孤陋寡闻,两个人争持不下,三个人就有一定的客观性。“很多人同走必然有我的老师”,似乎可以不说;“几个人同走必然有我的老师”,十人以下都算几人;“三个人同走,就一定有我的老师”,饱含着深邃的哲理意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鞭长莫及的文言文翻译鞭长莫及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虽然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鞭
-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表官职变动的实词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
- 《邹与鲁哄》文言文练习题邹与鲁哄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反之,推行 * ,造成贫富悬
-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乎的用法(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
- 常用文言文虚词归纳知识点总结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
- 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译文及注释《与朱元思书》是初中生必学的一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译文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
- 《国有三不祥》文言文考题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
-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进士。历知阜平、滑二县。正德初,擢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应州御寇功,
-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父椿,避乱往依济南张荣,因家焉。彧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中统二年,彧与
- 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
- 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
- 马全节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文言文,完成4~7题。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父文操,本府军校,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以全节之贵,累赠太师。全
- 《文言文》课后习题附答案一、辨字组词。弈( ) 诲( ) 惧( )奕( ) 悔( ) 俱( )矣( ) 曰( ) 援( )唉( ) 日( )
- 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宣 子 索 环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
- 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②。子贡③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
- 《百家姓穆》文言文作者:佚名历史来源「穆」源出 ;一﹕ 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 据二﹕北方鲜卑族复姓所改。据<家族名人穆宁唐朝人。官至
-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和译文文言文阅读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吕尚盖尝穷困,
-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它有省略的成分,如果你不知道它省略了什么成分,就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在考
- 《张万福传》原文及翻译导语: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张万福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
- 《隋书·赵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原文:赵芬,字士茂,天水西人也。父演,周秦州刺史。芬少有辩智,颇涉经史。周太祖引为相府铠曹参军,历记室,累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