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文言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1-19 05:04:23
问说文言文翻译
问说,即为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问说文言文翻译 ,欢迎阅读。
问说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ba6*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问说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互相辅助而进行的,不学习(就)不会发现疑问,不提问(就)不会增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勤奋地提问,不是真的喜欢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有时不通晓在事理上,了解其中大的(道理)了,但有时不了解其中的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提出疑问来破解那些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道德才能不如自己的人,问他们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凭借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凭借知识多向知识少(的人)问”。(对)道德才能同自己相等的人,问他们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探讨,明确地分辨那些问题。《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jin6*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而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弊病,学习有未贯通的地方(不理解的地方),(却)硬要认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和他相处亲近而不庄重,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ba6*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有一次失误。圣人所不了解(的道理),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道理);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问说注释
(1) 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2) 辅:辅助。
(3)好:喜好。
(4)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疑:疑问,疑难。
(5)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
(6)或:有时。
(7)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
(8)舍问:放弃提问。舍:放弃。
(9)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 决:判断,解决。
(10)就 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11)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
(12)交相问难(nàn):互相诘问;难:驳诘。
(13)审问:详细地询问。(古今异义,今意为“审讯”)
(14)放心:古今异义,放纵散漫的心思。
(15)是己而非人:意动用法,以己为是,以人为非。是:以……为是;认为……对 非:以……为非。
(16)未安:不稳妥的地方。
(17)臆度(yì duó):主观猜测;臆:主观的;度:猜测,估计。
(18)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19)理无专在: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
(20)唯,只。
(21)舍问,其奚决焉 舍,放弃。
(22)君子之学必好问 必:必须 好:喜欢,喜爱。
(23)而或:但却。
(24)不肖:不成器的人。
(25)是故:因此。
(26)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
(27)贤:道德才能高。
(28)破:破解。
(29)知:了解,明白。
(30)强:勉强。
(31)不屑:不重视,轻视。
(32)几:几乎。
(33)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4)忌:嫉妒。
(35)妄:胡乱地。
(36)得:某一方面的见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资治通鉴原文: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
- 松风阁记文言文翻译《松风阁记》由上下两篇组成,内容的重点各自不同。第一篇以议论为主,先从风和松谈起,接着谈到松声的特点,再归结到金鸡峰上三棵
- 原文:王弘令①陶潜故人斋酒②,要③潜于栗里④。潜有脚病,使一门生二儿⑤举篮舆(yú)⑥。及⑦见,欣然便共饮,俄顷弘至,亦无忤(wǔ)⑧也。九
- 晋书卷六十节选文言文及答案文言文,完成4—7题。张方,河间人也。世贫贱,以材勇得幸于河间王颙(yóng),累迁兼振武将军。方在洛既久,兵士暴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出自宋代诗 人陆游 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僵卧
- 文言文教学,需“言”“文”并重的内容摘要: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既是“言”(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又是“
- 初中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初中文言文中而通“尔”的用法用作代词第二称译"";偶尔作主语译""①翁归自与汝
-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节用度,勤职业,仓库充实,器械精利;上闻而嘉之,欲加尚书。张九龄曰:“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旧相及
- 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
- 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用人之道》出自于《资治通鉴》的“唐太宗论举贤”。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用人之道》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用人之道》原文
- 苏轼《盖公堂记》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
-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
- 龚遂为渤海太守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
- 柳生文言文课本原文周生,顺天宦裔也,与柳生善。柳得异人之传,精袁许之术。尝谓周曰:“子功名无分,万锺之资尚可以人谋,然尊阃薄相,恐不能佐君成
- 中考古文必考题语文文言文得语文者得天下,2018中考古文必备科目很多,但是有些科目其实是常考的,考的比较多的。今天我们就来讲每个篇目考的比较
- 史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史记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
- 高考文言文常见的20个古今异义词归纳1.行李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出使的人。2.夫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古义:那人。3.爪
-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就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下面小编整理的两小儿
- 魏书原文:安同,辽东胡人也。其先祖曰世高,汉时其先祖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辽东,遂家焉。登国初,太祖征兵于慕容垂。同频使称旨,遂见
-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