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亭林先生神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亭林先生神道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5-05 04:48:44 

标签: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其双瞳子中白而边黑,见者异之。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全祖望《琦亭集》,有删改)
炎武生性孤傲,不谐于世。尝至京师,东海两学士延之夜饮,怒曰“古人饮酒卜昼不卜夜,世间惟淫舞、纳贿二者皆在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其狷介嫉俗如此。
(节选自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曾参加抗清斗争。②太安人: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rou6*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与里中归庄相善                  善:友好
B.其双瞳子中白而边黑,见者异之      异:惊异
C.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太            息:叹息
D.古人饮酒卜昼不卜夜                卜:选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书无所不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以观旧都畿辅之胜焉用亡郑以陪邻
C.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此所谓钓名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学问广博,关心世事。书籍无所不看,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广泛阅读史书,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
B.先生生性孤傲,猾介耿直。不与人苟且迎合,超出世俗;曾经有人请他在夜向饮酒加上时间延迟,他当面怒斥,不假辞色。
C.先生心怀故国,四处奔走。几次组织抗清,都没能成功,遍游沿江、北都,后定居陕西华阴,辛勤耕种,贮藏物品以备有事。
D.先生气节坚贞,人格高洁。三次拒绝了举荐为官的机会,意志坚定,不求虚名;华阴的诸生请求他前去讲学,他也推辞不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3分)
(2)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4分)
(3)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3分)
参考答案:
4.B(“异”是意动用法)
5.C(定语后置的标志/……的人。A:介词,对。B:连词,来。D:表判断。)
6.B(“加上时间延迟”错)
7.(1)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
(2)先生为何不让人推荐自己,推荐了却不出去就任,那样名声会更大。
(3)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
二: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rou6*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时四国多虞                         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祸                  豫: 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振: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见:表被动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4分)                                                                     
   (2)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3分)                                                                    
   (3)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3分)
参考答案:
10.D(见:称代副词,我。)
11.B(②记叙现状;⑥是写救济他人。)
12.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
13.(1)(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评分建议:①务:力求。②质:评定。③泥古:拘泥于古代。④空言:虚而不实的话,空话。)
   (2)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评分建议:①负:拥有。②遂:实现。)
   (3)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评分建议:①负:负担、承受。②揭:公开、宣扬。③于天下: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学复社。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
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
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rou6*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丁巳年,第六次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所得,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
大学士方孝感用信召见先生作为他的助手,先生说:“希望以死推辞,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方孝感听后惊恐,就停止召见他。戊午年朝廷大规模选拨人才,皇帝诏书下达,众官员争相想招致他,先生预先让在京城的众门生推辞,并且说:“刀绳都有,不要让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众官员又想推荐他,他写信给学士叶訒庵,请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编修的职务。有人说:“先生为何不让人推荐自己,只是不出去就任,那样名声会更大。”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沽名钓誉。”华阴的诸生请求他讲学,他也推辞了。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尚书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等到他们富贵了,多次写信迎接先生南归,愿意把别墅给他居住,并且买田来供养他,他都没有去。
先生死在华阴,死时六十九岁。先生没有子女,徐尚书把先生的从孙顾洪慎立为他的孙子,以便祭祀先生。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我沉吟思考很久,等到读到王不庵的话:“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到老都没有儿子,他过着隐居孤寂的生活,数十年没有吐露过的思想,竟然不能够一吐为快,却让后起的少年从他的文集中增长见闻,那委屈已够大的了,怎么能够不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冯梦龙《笑府》原文: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rǔ)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
  • 阮孝绪传(节选)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年十六,父
  • 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
  • 文言文《师说》疑难词句例解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谓语句。“师者”是主语,以下的是名词性谓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是名词性结构。“
  • 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技巧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是不可少的考点,那么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到底又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语文考试文言文阅读技巧
  • 初中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要想学好一门课就必须大量反复地做题,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同步练习:陋室铭(第五单元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
  • 列宗子泓文言文原文和译文【原文】列宗子泓宋濂蔡人有列宗子泓,性好洁。恶人口,遇人与语,遥答之,且答且唾,人进寸则退尺以避。沐浴必十更汤,收湿
  • 语文文言文中的成语介绍1、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
  •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子厚①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②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③,授集贤殿④正
  • 经典文言文爱情名言爱情是一点巧遇;爱情是一点动心;爱情是一种默契;爱情是一种执著;爱情是一种忠诚;爱情是一种守望;爱情是一份信仰。而你就是我
  • 汉书原文: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
  • 曹世叔妻传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
  • 文言文考前该如何复习呢文言诗文出现在中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今年又有较大的变化,因此考生不可忽视这一部分的复习。下面我们就从诵读、梳理和训练
  •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怎么教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在乎什么。周二上午,听了厦门六中杨书松老师在珠海借班做课,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必修语文第三单元的第
  • 文言文练习与参考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
  • 《战国策》节选文言文《战国策》节选文言文1女阿谓苏子曰:“秦栖楚王,危太子者,公也。今楚王归,太子南,公必危。公不如令人谓太子曰:“苏子知太
  • 罗艺,字子延,本寰阳人也,寓居京兆之云阳。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
  • 金幼孜,名善,新淦人。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即位,改翰林检讨,与解缙等同直文渊阁,迁侍讲。永乐五年,迁右谕德兼侍讲,因谕吏部,直内阁诸臣胡广、金
  • 宋史原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小龙虾苗|湖北小龙虾|潜江小龙虾|  徒步中国  镇江智邦控股有限公司  首页 - 看未来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