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原文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6-09 23:40:24
侯方域
原文:
顺治八年,燕山王公来守归德②,首下教博士弟子,问以郡之政所宜先者,博士弟子对曰:“归有范文正公③书院,先太守郑公④,尝沿其意而创大之,以储归之材。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行之既久,归之名公钜卿,接踵其间,出为当世用不绝,而士风因群感动淬厉,烝烝以变。今虽废,而人之讴吟思慕郑公之泽者,数十年不衰。窃以为佐朝廷,兴道育贤,郡国之政,宜莫此为大。”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凡书院之为舍者几楹?其侵而居之者几何家?资饩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其试士之期月几日?条约之议,详而要者几何?具趣所司,各以闻以付郡博士收而掌焉。”盖自郑公去,而书院之费,垂四十年,公一朝复之。呜乎,伟矣!
博士弟子曰:“是不可以无记。”谨按:书院之设,始于范文正公。公为诸生,即以天下为己任,其后参大政不久,未竟厥施,然所措置,率弘以远,即如在归,而归有书院,其随地收拾人才之意,是何可一日废也?范公往而继之来守者,不能识其意,亦浸以湮灭矣。历宋,而元而明,至万历间,始克有郑公再举行之。当时之人,亲被郑公之泽;至于今,其遗老有能言郑公时事者,犹过书院,仰首唏嘘,不忍辄去,岂人情固习近而遗远耶?抑所以继范公之遗绪,于兵火丧乱之余,久而不坠者,实郑公力也?然则郑公之遗绪,又岂不待后之人哉!
夫天下法制,代有更变,惟学校弦诵之事,建国者卒无以易也。书院之设,与学校相表里,王化之本,而菁莪棫朴之盛所由自出,是诚不可一日废。乃自范文正公以来,上下千百余年,而其间之创而建,建而兴者,仅公继郑公而三。然则政之举废存亡,岂不视乎其人欤!倘无以垂永久,则何以告于后之人,俾克守之!
公曰:“博士弟子言是,其勒石为碑。”而属余为之记。呜乎!余之望于守是邦者久矣,其何敢辞!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①侯方域:归德(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本文作于汪顺治九年,时新任归德知府王登进重修书院。②燕山王公来守归德:燕山王公指王登进,后文提到的“归”都是“归德”的简称。③范文正公:指范仲淹。④先太守郑公:即郑三俊。
译文/翻译:
顺治八年,燕山文公来到归德郡任太守,第一次与博士弟子谈话,就询问本郡的政务中什么最应该优先关注的。博士弟子回答道:“归德郡有范文正公书院,之前有太守郑公曾经继承范公的事业,并且扩大原有规模,以培养储备归德郡的人才队伍。有号舍供居住,有田地供食物,定期考试。这些措施推行很长时期,归德这地方的名公巨卿,很多都曾在书院里学习,后来走出书院成为当政者,这样的现象没有中断过。因而读书人的学风也因受触动鼓励而变得淳厚,美德兴盛。如今虽然书院已停办,可是讴歌颂扬思慕郑公的恩惠的人,数十年不衰减。我私下认为辅佐朝廷,振兴正道,培育贤才,本郡的政务,应该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公曰:“博士弟子所说很正确,总共书院的屋舍者多少间?其中被侵占而有人住进去的有多少家?供应书院粮食的田地有几处?原来负责的官吏依靠这田地租税收入多少年了?考试选拔读书人的日期是哪一月哪一日?规章的讨论,具体并且重要的有哪些?督促相关官员将准确信息交付博士弟子汇总掌握。”从郑公离开归德,书院停办,将近四十年,燕山文公这一下子就恢复起来,太伟大了!
博士弟子因此说:“这样的举措不可以没有记載的文字。”谨按:创设书院,从宋代范文正公开始。范文正公作读书人的时候,就以天下为己任,他后来主管大政不久,没能完全完成他的大业。但他在任上所操办所安排的事务,大多宏大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即如他在归德做官那样。这之后归德有书院,他就地培养选拔人才之心意,这怎么可一日废止呢?范文正公离开归德,接替他来归德做官的,不能明晓范仲淹的心意,以致于书院渐渐就没灭了。经历宋,经历元,到明万历年间,才有郑公再次倡导力推重办书院,那时的人亲身感受郑公的恩泽;直到现在,那些能说出郑公当时办书院事务的遗老,还造访书院遗址,仰头叹息,不忍心离开。难道人情本来就是迁就近期遗忘远期吗?还是能继承范文正公留下的事业,即使遭受兵火丧乱的灾难,书院不至于消亡,其实是郑公的中兴之力?既然这样,那么郑公留下来的事业,又难道能不期待后来人吗!
天下法令体制,每代都有更替变换,只有学校礼乐诗书之事,开国国君都最终没有改变。创设书院,与学校相补充,是王化的根本,是形成人才辈出盛况的途径,这确实不能一日荒废。可自范文正公创办书院以来,上下千百余年,其间创而建,建而中兴者,仅仅是范公、郑公,及继郑公之后的王公,三人而已。既然这样,那么政事的兴办荒废,难道不看掌政之人吗?倘若没有用来永久流传后世的善举,那凭借什么告诉后人,使他们能够有所坚守!
王公说:“博士弟子说的很有道理。应该为此树立一块石碑。”并且嘱咐我写这篇记。哎呀!我期望长久守望故乡这片土地,哪敢推辞呢!
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n
- 《庞统传》文言文阅读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
- 王冕夜读文言文【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文言文提升《岳阳纪行》附答案解析岳阳纪行袁宗道从石首①至岳阳,水如明镜,山似青螺,蓬窗下饱看不足。最奇者:墨山仅三十里,舟行二日,凡二百余里
-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
- 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宋]文同公字君瑜,世居关中。少举进士,授扶沟县主簿。民狃悍猾,务不直以乱治,亡所尊畏,侮慢骄狠。公至,不能耐,绳以国律,
-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知识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
- 庄周家贫文言文翻译庄周家贫这个故事源于庄周借粮,但是监河侯却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要等到拿到金钱之后。庄子‘忿然作色’,立刻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
- 《山市》文言文赏析一、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毅,又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小说家,淄川(
- 儋耳夜书苏轼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酤③纷
- 三国志原文: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牧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
- 侯方域原文:宁南侯者,姓左氏,名良玉,字曰昆山,辽东人也。少起军校,以斩级功,官辽东都司。苦贫,尝挟弓矢射生。一日,见道傍驼橐①,驰马劫取之
- 求学须早文言文翻译求学须早,趁着年轻要早早的学习,在人的一生当中,每一个年龄又会有那个时期的苦恼,通过不断的进行学习,可以很好的得到提升,成
- 佟客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
- 读书要三到文言文翻译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
- 新唐书阳城传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
- 沈括《梦溪笔谈》原文: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
- 初二语文文言文中的成语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
- 苏轼原文: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
- 朱元思书语文文言文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顺,随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