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魏书·张普惠传》原文及翻译

《魏书·张普惠传》原文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09-27 11:38:22 

标签:

魏书

原文: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也。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任城王澄重其学业,为其声价。澄功衰在身,欲七月七日集文武北园马射。普惠奏记于澄,澄意纳其言,托辞自罢。澄转扬州,启普惠以羽林监领镇南大将军开府主簿,寻加威远将军。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资。还朝,仍羽林监。
时太后父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陈其不可。左右畏惧,莫敢为通。太后览表,亲至国珍宅,召集五品以上博议其事。普惠以理正之,无所屈。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泗。普惠谓曰:“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普惠以天下人调  ,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恐人不堪命。上疏又表乞朝直之日,时听奉见。自此之后,月一陛见。及任城王澄薨.,普惠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于禫除,虽寒暑风雨,无不必至。初,澄嘉赏普惠,临薨启为尚书右丞。尚书诸郎以普惠地寒,不应便居管辖,相与为约,并欲不放上省,纷纭多日乃息。魏子建为益州刺史,有赃罪。普惠往验之,事遂得释,故子建父子甚德之。
萧衍弟子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上疏,请赴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出除东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萧衍前弊,别郡异县之人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①,省减郡县,上表陈状,诏许之。宰守因此,绾摄有方,奸盗不起,人以为便。
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
孝昌元年三月,在州卒,时年五十八。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曰宣恭。
(节选自《魏书·张普惠传》)

译文/翻译: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身高八尺,相貌魁伟,对《三礼》十分精通,还擅长《春秋》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任城王拓跋澄敬重他的学问,帮助他提高名声和社会地位。拓跋澄有丧服在身,却想在七月七日召集文武大臣到北园骑马射箭。张普惠奏劝拓跋澄,拓跋澄从心里接受了他的建议,找借口停止了这件事。拓跋澄转任扬州刺史,启奏朝廷任命张普惠为羽林监兼任镇南大将军开府主簿,不久又加官威远将军。张普惠被拓跋澄所赏识之后,辅佐过两任藩王,非常有声誉。准备回到京城的时候,衣服破烂不堪,拓跋澄赐予他二十匹绢充作路上盘缠。回到朝廷后,继续做羽林监。 
当时太后的父亲胡国珍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的父亲没有“太上”的称号,于是到朝廷上疏,陈述这样做不妥。侍从们都畏惧害怕,不敢为他通报。太后阅览了他的表章后,亲自来到胡国珍的宅院,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广泛地讨论这件事。张普惠仍按常理纠正,无所屈从。之前,张普惠被太后召见,传达诏书的人骑着快马驰来,速度非常快,站着催促张普惠离开家里前往。张普惠的几个儿子都担心害怕得流眼泪。张普惠对他们说:“人总有一死,但只要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等到群臣们议论完毕,朝廷下旨慰劳他,回到家里,亲友故交都庆贺他实在幸运。 
张普惠认为向天下百姓征收的布帛丝绢,幅度太宽数量又大,尚书计议后上奏皇帝,还要再征收丝绵和葛麻,他担心百姓不堪重负。于是上疏朝廷,上表请求在朝廷当值时,允许随时进见皇帝。从此以后,每月一次朝见。等到任城王拓跋澄去世,张普惠因受他的恩遇,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一直到除去丧服,即使是寒冬酷暑刮风下雨,没有不按时赶到的。当初,拓跋澄嘉许欣赏张普惠,临终前又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寒微,不应立即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他们互相联络,想一起阻止他上任,这种反对经过很多天才停止。魏子建任益州刺史,犯有贪污受贿罪,张普惠前往调查这件事,事情最终得以解决,因此魏子建父子都十分感激他。 
南梁萧衍的侄子西丰侯萧正德诈称要投降,朝廷非常重视准备迎接他。张普惠请求朝廷将萧正德送到扬州,再移交给南梁萧氏,朝廷不同意。不久,萧正德果然又背叛了北魏逃回到南梁。后来,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光禄大夫,右丞的职务仍然不变。出京任东豫州刺史。淮南有九个守备区十三个郡,仍然沿袭萧衍遗留下的弊政,不同郡县的人错杂混居。张普惠就按照顺序查验登记户籍,撤销一些郡县,上表奏报说明情况,朝廷下诏批准。地方官根据他的意见,治理有方,奸盗一类的事情不再出现,百姓都安居乐业。 
张普惠不爱经营财产家业,喜欢举荐人才,对待故交旧友敦朴厚道。冀州人侯坚固少年时与他一同求学,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叫侯长瑜,张普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禄,没有不减省自己的生活用度,供给他衣服和食物的。 
孝昌元年三月,张普惠在豫州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号宣恭。 
《北史·张普惠传》    《魏书·张普惠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元史原文:张立道字显卿。年十七,以父任备宿卫。皇子忽哥赤封云南王,往镇其地,诏以立道为王府文学。云南元帅宝合丁专制岁久,有窃据之志,忌忽哥赤
  • 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文言文,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不仅心
  • 《象祠记》翻译及赏析《象祠记》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象祠记》
  • 哲理文言文及翻译有哲理的话有许许多多,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文言文的这里句子有哪些吧。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  武平一,名甄,以字行。博学,通《春秋》,工文辞。武后时,畏祸不敢与事,隐嵩山修浮图法,屡诏不应。中宗复位,平一居母丧,迫召为起居
  • 截竿入城文言文版翻译截竿入城这个故事你是否听过,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截竿入城文言文版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
  •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柳宗元⑴崔生足下:辱书及文章,辞意良高,所向慕不凡近,诚有意乎圣人之言。然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辞之传
  • 《百家姓谈》文言文译文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译文既济,“亨通”,小事而能亨通。“利于守
  • 隋书原文: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世父让之谓矩曰:“观汝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宦达,当资干世之务。
  • 一行尊法文言文翻译大家看的懂一行尊法文言文吗?下面小编整理了一行尊法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一行尊法文言文翻译【原文】初,一行幼时家贫
  • 晋书原文:①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
  •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父居实,避兵徙雁门。天福幼读《春秋》,通大义。及长,以材辟怀仁丞。至元五年,诏立御史台,以天福为阁管勾,寻拜监察御史
  • 二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难点,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二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一起阅读吧!二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原文:孔子东游
  •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鉴赏《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下面是小编分享
  •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众贵之者,()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
  •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
  • 文言文《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是我国古代一部极有影响的蒙学读物,它在传统蒙学读物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增广贤文》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蒙
  • 韩非子寓言故事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
  • 旧唐书原文: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父擅,武功令。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
  • 旧唐书原文:(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 祯曰:“恩龙不可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小龙虾苗|湖北小龙虾|潜江小龙虾|  徒步中国  镇江智邦控股有限公司  首页 - 看未来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