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语文>> 文言文>> 《捕蛇者说》文言文习题

《捕蛇者说》文言文习题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6-06 10:45:54 

标签:

《捕蛇者说》文言文习题

《捕蛇者说》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二十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根据课文填空。

(1)《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

(2)《捕蛇者说》中引用孔子的“”来揭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

(3)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4)交代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貌若甚戚者()若毒之乎()

②安敢毒耶()孰知赋敛之毒()

③谨食之()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3.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⑴选段①中有一句话是统摄蒋氏答话全文的一个中心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蒋氏捕蛇12年,“几死者数矣”,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表面上是庆幸,却蕴含着凄苦之情,乡村中十室九空,亦可谓百无聊赖,然而蒋氏自陈心曲的一大段话是一种________的情调,惟其不伤,________。

4.文中写蒋氏的自述,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相对比;以他“”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和“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和乡邻“”相对比;以他的“”和乡邻的“先死”相对比,说明捕蛇的“幸运”。

5.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6.对蒋氏的`自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蒋氏及其乡邻的悲惨生活。B.说明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好处。

C.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D.通过对比反衬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

7.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A.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

B.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译文:。

8.“余闻而愈悲”一句在文中结构中有何作用?_______。

引用孔子的话作用?________。

9.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答:。

10.本文主要通过蒋氏一家三代捕蛇的经历说明一个怎样的主题,结合课文及当时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柳宗元集》永州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2)苛政猛于虎也。(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①好像;你②怨恨,毒害③喂养;吃食

3.⑴则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⑵哀而不伤;反而使人愈觉得悲痛。(4分)

4.乡邻非死即徙,十室九空驰然而卧旦旦有是晚死

5.D

6.B

7.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谁知道搜括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8.结合往事,由此转入议论;作为立论的根据

9.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10.略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
  •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解析中考语文文言文被动句详解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 (一)叔孙通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
  • 文言文《新唐书褚遂良传》的原文及翻译原文:褚遂良,字登善。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
  • 袁枚《书鲁亮侪事》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
  •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3)景翳翳以将入
  • 明史原文:曾同亨,字于野,吉水人。同亨举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礼部,迁吏部文选主事。故事,丞簿以下官,听胥吏铨注,同亨悉躬亲之。隆
  • 文言文阅读及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
  • 渔 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
  • 晋书原文: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
  • 《宋史·傅潜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
  • 韩非子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
  • 汉书原文:杜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业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钦恶以疾见诋,
  • 苏涣疑奸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正文:苏涣郎中知衡州时,耒阳民为盗所杀,而盗不获。尉执一人,指为盗。涣察而疑之,问所从得,曰:“弓手见血衣草中,呼
  • 登平远台记[明] 宗臣平远台在省城中东南。《闽志》三山,此即所谓鳌峰山也。山固奇,在城中尤奇。宗子入闽十朔未登也,盖以戎故。而客有好宗子者,
  • 李渔原文:白①有高低抑扬,何者当高而扬?何者当低而抑?曰:若唱曲②然。曲文之中,有正字,有衬字。每遇正字,必声高而气长;若遇衬字,则声低气短
  • 新唐书原文:李夷简,字易之,郑惠王元懿四世孙。以宗室子始补郑丞。擢进士第,中拔萃科,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坐小累,下迁虔州司户参军。九岁,复
  • 葛虚存原文:徐中丞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农也,公幼闻邻儿读书声,乐之,跪太母前曰:“愿送儿置村塾中。”许之。遂中康熙癸巳进士,累迁至福建汀漳
  • 蒲宗孟,字传正,阀州新井人。第进士,调夔州观察推官。治平中,水灾地震,宗孟上书,斥大臣及宫禁。熙宁元年,改着作佐郎。神宗见其名,日:“是尝言
  • 二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难点,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二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一起阅读吧!二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原文:孔子东游

评论

发表评论
手机版 语文 词典网 CiDianWang.com
小龙虾苗|湖北小龙虾|潜江小龙虾|  徒步中国  镇江智邦控股有限公司  首页 - 看未来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