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文言文虚词学案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4-29 12:21:00
其文言文虚词学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曾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为什么文言文的学习会成为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习的一道坎呢
- 挂牛头卖马肉原文齐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
- 《论语-卫灵公篇》文言文积累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
- 《百家姓潘》文言文《百家姓.潘》作者:佚名历史来源「潘」源出 ;一 ﹕「潘」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后
- 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 悬赏纳谏 【原文】 越王勾践栖①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
- 中国寓言故事文言文文言文式的寓言故事是比较难懂的,特别是一些陌生的词语,可是我们也要尝试去阅读。下面是中国寓言故事文言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
- 伤仲永的文言文翻译伤仲永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
- 汉书原文:杜邺字子夏,本魏郡繁阳人也。祖父及父积功劳皆至郡守,武帝时徙茂陵。邺少孤,其母张敞女。邺壮,从敞子吉学问,得其家书。以孝廉以郎。&
-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详解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 《千轴不如一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④于帘⑤前,凡千轴⑥,载以独轮车。引试⑦日,衣襕⑧自拥
-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及高祖
- 文言文阅读课后练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 宋史苏轼徙知徐州原文:(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
- 欧阳修原文: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
-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同‘槌’)鼓速进,亟犯大险,乃四
- 杨维岳传文言文试题及答案杨维岳传戴名世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
- 《沈法兴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
-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
- 王肃,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