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略,幽州良乡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3-31 20:57:58
李景略,幽州良乡人也。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大历末,寓居河中,阖门读书。李怀光为朔方节度,招在幕府。五原有偏将张光者,挟私杀妻,前后不能断。光富于财货,狱吏不能劾。景略讯其实,光竟伏法。因授大理司直,迁监察御史。及怀光屯军咸阳,反状始萌。景略时说怀光请复宫阙,迎大驾,怀光不从。景略出军门恸哭曰:“谁知此军一日陷于不义。”军士相顾甚义之,因退归私家。
寻为灵武节度杜希全辟在幕府,转殿中侍御史,兼丰州刺史、西受降城使。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前为刺史者多懦弱,虏使至则敌礼抗坐。时回纥遣梅录将军随中官薛盈珍入朝,景略欲以气制之。郊迎,传言欲先见中使,梅录初未喻。景略既见盈珍,乃使谓梅录曰:“知可汗初没,欲申吊礼。”乃登高垅位以待之。梅录俯偻前哭,景略因抚之曰:“可汗弃代,助尔号慕。”虏之骄容威气,索然尽矣,遂以父行呼景略。自此回纥使至景略,皆拜之于庭,由是有威名。
时河东李说有疾,诏以景略为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时方镇节度使少征入换代者,皆死亡乃命焉,行军司马尽简自上意。受命之日,人心以属。景略居疑帅之地,势已难处。回纥使梅录将军入朝,说置宴会,梅录争上下坐,说不能遏,景略叱之。梅录,前过丰州者也,识景略语音,疾趋前拜曰:“非丰州李端公耶?不拜麾下久矣,何其瘠也。”又拜,遂命之居次坐。将吏宾客顾景略,悉加严惮。说心不平,厚赂中尉窦文场,将去景略,使为内应。
岁余,风言回纥将南下阴山,丰州宜得其人。上素知景略在边时事。上方轸虑,文场在旁,言景略堪为边任,乃以景略为丰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天德军西受降城都防御使。迫塞苦寒,土地卤瘠,俗贫难处。景略节用约己,与士同甘苦,将卒安之。凿咸应、永清二渠,溉田数百顷,公私利焉。廪储备,器械具,政令肃,智略明。二岁后,军声雄冠北边,回纥畏之,天下皆惜其理未尽景略之能。贞元二十年,卒于镇,年五十五,赠工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反状始萌 萌:显露
B.虏使至则敌礼抗坐 敌:敌对
C.梅录初未喻喻:明白
D.行军司马尽简自上意 简:选择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表现李景略“堪为边任”的一组是(3分)
A.①景略讯其实 ②景略欲以气制之
B.①因退归私家 ②梅录俯偻前哭
C.①由是有威名 ②天下皆惜其理未尽景略之能
D.①军声雄冠北边 ②景略节用约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景略起初在李怀光的幕府中任职,当他发现李怀光驻军咸阳,有谋反迹象时,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主动地离开了李怀光。
B.李景略面对回纥使者梅录,不卑不亢,用气势慑服了他;后来,在李说设宴时,梅录争夺位子,李景略又一次叱责了他,而梅录对他非常尊敬。
C.李景略担任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居于可能取代节帅的地位,处境本已艰难,再加上在宴会上折服梅录得举动,引起了窦文场的嫉恨。
D.李景略担任丰州刺史,以身作则,与大家同甘共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两年以后,军威大震,回纥不敢轻举妄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3分)
(2)非丰州李端公耶?不拜麾下久矣,何其瘠也。(3分)
(3)迫塞苦寒,土地卤瘠,俗贫难处。(4分)
参考答案
1. B(敌:对等)
2. C
3. C(应该是引起李说的嫉恨)
4. (1)丰州向北控扼回纥,回纥使节到中原来,丰州是其必经之地。(“扼”“中国”“乃”)
(2)“这不是丰州李端公吗?”好久没有拜会麾下了,怎么这么瘦弱。(“非丰州李端公耶”的句式、“何”“瘠”)
(3)接近边塞气候严寒,土地贫瘠,百姓贫苦难以相处。(“迫”“苦寒”“卤瘠”“处”)
【参考译文】
李景略,幽州良乡人。李景略因父祖的功荫而得以补授幽州功曹。大历末年,寄居河中,闭门读书。李怀光任朔方节度使,招他到幕府中。五原有个偏将叫张光,挟私杀妻,始终不能结案、张光富有财产,狱吏不敢揭发。李景略审问出实情,张光最终伏法。因此授任他为大理司直,升任监察御史。等到李怀光屯驻咸阳时,zao6*反的迹象开始显露,李景略时常劝说李怀光请他收复京城,奉迎皇帝大驾,李怀光不听。李景略离开军门大哭道:“谁料这支军队一时陷于不义的境地。”军士相视都非常佩服他,他因此退归家中。
不久被灵武节度使杜希全征用在幕府中,转任殿中侍御史,兼丰州刺史、西受降城使。丰州向北控扼回纥,回纥使节到中原来,丰州是其必经之地。以前做刺史的大多懦弱,虏使到来都以对等的礼节平起平坐。此时回屹又派遣梅录将军随宦官薛盈珍入朝,李景略想用气势震服他。郊外迎接时,传下话想先见宦使,梅录起初没有明白他的用意。李景略见到薛盈珍以后,就让他对梅录说:“得知可汗刚刚逝去,我想以礼吊祭。”于是登上高土堆来等待他。梅录在他面前伏地而哭,李景略因此抚慰他说:“可汗离开人世,我以此礼助你追慕祭吊之情。”回纥使节的骄容气势,丧失得一干二净,放是用父辈称呼来称李景略。从此回纥使节见到李景略,都在庭下拜见,李景略也因此树立下威名。
当时河东李说有病,下诏任命李景略为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当时方镇节度使很少有征入朝中替换的,都是死后才任命,行军司马全都由皇上挑选,受命之日,人心已有归向。李景略居于可能取代节帅的地位,处境本已艰难,又逢回纥使臣梅录将军入朝,李说设宴招待他,梅录争座次上下,李说无法阻止,李景略叱责他。梅录,就是过去经过丰州的人,辨出李景略的语音,急忙上前拜见说:“这不是丰州李端公吗?好久没有拜会麾下了,怎么这么瘦弱。”梅录再次拜见,李景略就命他坐在次座。将吏宾客看着李景略,更加敬畏他,李说心里不平,用重礼贿赂中尉窦文场,想除去李景略,让他做内应。
一年多后,传说回纥将要南下阴山,丰州应得到适当人选。皇上一向知道李景略在边地时的作为。皇上正为此事焦虑,窦文场在旁,说李景略能胜任边职,就任命李景略为丰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天德军西受降城都防御使。接近边塞气候严寒,土地贫瘠,百姓贫苦难以相处。李景略节约用度约束自身,与将士同甘共苦,使将士安下心来。兴修咸应、永清两渠,灌溉农田数百顷,官民获利。仓储充实,器械完备,政令严肃,智略英明。二年以后,军队声势雄冠北疆,回纥畏惧,世人都惋惜李景略在这里任职没有发挥全部才能。贞元二十年,逝于镇所,时年五十五岁,追赠工部尚书。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三国志原文: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
- 《金史·完颜伯嘉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金史原文:完颜伯嘉字辅之,北京路讹鲁古必剌猛安人。明昌二年中进士,调任中都左警巡判官。孝懿皇后妹晋国夫人
- 富贵不能滛文言文翻译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是现代人见文生意,严格讲
- 智囊全集《子昂碎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智囊全集原文: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①千缗
- 对牛弹琴文言文寓意《对牛弹琴》是东汉学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选自《牟子理惑论》,讲述了战国时期公明仪为牛弹奏乐曲的故事。对牛弹琴文言文寓意怎么
- 陈平归汉文言文翻译导语:陈平,汉族,阳武户牖乡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平归汉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
- 后汉书原文: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
-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文言文练习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宋]苏洵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
-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译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
-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兄敞之,为赵伦之征虏参军。庆之少有志力。孙恩之乱也,遣人寇武康,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荒扰之后,乡
-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
- 战国策楚绝齐齐举兵伐楚(原文与译文/翻译:(西汉)刘向原文: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楚王使陈轸之
- 鲁人欲徒越文言文翻译鲁人欲徒越的文言文的原文比较简短,大家需要了解一下原文的内容是什么吗?下面一起去看看吧!原文鲁人欲徙越①鲁人身善织履②,
- 常用的文言文实词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常用的文言文
- 陈述古辨盗的文言文翻译陈述古辨盗是一篇古代的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陈述古辨盗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陈述古辨盗的文言文翻译【原文
- 苏轼原文: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
- 王章传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王章传》要怎么进行翻译你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章传文言文翻译,欢迎参考阅读!原文王章,魏州南乐人。为州孔目官,张
- 西陵峡文言文翻译答案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 《秋水》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秋水》原文】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1),时无止(2),分无常(
-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文翻译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