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人主》“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2-12-02 05:42:20
①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国柄而.
便私者也。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百兽者,以其爪牙也,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今势重者,人主之爪牙也,君人而失其爪牙,虎豹之类也。宋君失其爪牙于子罕,简公失其爪牙于田常,而不蚤夺之,故身死国亡。今无术之主,皆明知宋、简之过也,而不悟其失,不察其事类者也。
②且法术之士与当涂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矣。今则不然,其当涂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左右近习朋党比周以制疏远,则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裁?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故君人者非能退大臣之议,而背左右之讼,独合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之危而进说乎?此世之所以不治也。
③明主者,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贤能之士进,则私门之请止矣。夫有功者受重禄,有能者处大官,则私剑之士安得无离于私勇而疾距敌,游宦之士焉得无挠于私门而务于清洁矣?此所以聚贤能之士,而散私门之属也。
(节选自韩非子《人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而不蚤夺之 蚤:通“早”。
B.其当途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 环:营求。
C.此世之所以不治也 治:治理;太平
D.称能而官事 称:称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①操国柄而便私者也 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威势者,人主之爪牙也 ②师道之不知
C.①何以明之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①则私剑之士安得无离于私勇而疾距敌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作者运用了举例、比喻等论证方法,主要阐释了君主要凭借威力来明察身边的得势的大臣、擅权的亲信,否则就会陷于身危国死的境地。
B.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国家动荡不安的原因是奸佞的大臣、亲信通过结党营私等手段来挟制了法术之士的任用和进谏,为此君主要明察善断的道理。
C.第三段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证明了英明的君主,只有按照功劳来封爵赏禄,衡量才能来进官任事,才能真正做到明晓忠奸、知人善任。
D.选文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君主如何利用权力来维护自身权威和国家的稳定;二是君主如何选用法术之士,以挟制大臣,保证法制的推行。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3 分)
(2)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4 分)
(3)此所以聚贤能之士,而散私门之属也。(3 分)
参考答案
4.D(衡量,权衡)
5.D(A目的连词,“来”或理解为“转折连词”;表修饰B助词,“的”,介于主谓间;C介词,凭借,依靠;介词,因为;D怎么,哪里。)
6.C(无“对比”)
7.(1)马之所以能负重拉车达到远方,凭的是肌肉力量。(“任重”,负重,1 分;“筋”,肌肉,1 分;句子通顺1 分。)
(2)所以,法术主张不一定(被)采用,又与权臣势不两立,主张法术的人怎能没有危险?(“不必”,不一定,1 分;被动句,1 分;“焉”,怎么、哪里,1 分;句子通顺1 分。)
(3)这就是聚集贤能人才而离散私门党徒的途径。(“所以”,凭借,依靠,1 分;“属”,门类,1 分;句子通顺1 分。)
【译文】
君主之所以会遇到身危国死的情况,是因为大臣过分显贵,近侍过分逞威。所谓显贵,就是无视法令而独断专行,掌握国家大权来谋取私利。所谓逞威,就是独揽权势而为所欲为。对这两种人,不能不加以明察。马之所以能负重拉车达到远方,凭的是肌肉力量。大、中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威势也就是君主的肌肉力量。如今大臣得势,亲信擅权,即是君主失去了威力;君主失去威力而仍能保有国家的,一千人中也没有一个。虎豹之所以能胜人以及擒拿其他各种野兽,靠的是它有尖爪利牙,假使去掉尖爪利牙,人就一定能制服它了。现在,权势正是君主的尖爪利牙,要是统治别人而丢失权势,便同虎豹去掉尖爪利牙一样。宋桓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子罕,齐简公把他的“爪牙”丢给了田常,又不早点夺回来,终致身死国亡。现在不懂得法术的君主都明知宋桓公、齐简公有过错,却不能觉察他们失误的根源,是不懂得君主失去权势跟虎豹失去爪牙两事相类。
况且,法术之士与当权大臣是互不相容的。何以证明?君主如能任用法术之士,大臣就不能专制独断,近侍也不敢卖弄威势;大臣和近侍的权势消除后,君主的治国原则就得以体现。现在却不这样。那些当权大臣掌握权柄、把持政务来营求私利,左右亲信结成朋党、紧密勾结来挟制关系疏远的人,那么法术之士何时能得到选拔任用,君主何时能加以论断裁决?所以,法术主张不一定被采用,又与权臣势不两立,主张法术的人怎能没有危险?所以,做君主的如果不能排除大臣的议论,摒弃左右的诬告,独自作出符合原则的判断,那么法术之士哪能冒死亡的危险而向君主进说呢?这是国家得不到治理的症结所在。
英明的君主,按照功劳封爵赏禄,衡量才能进官任事。选拔的人必定有好的品德;任用的人必定有优秀才干,贤能的人得以进用,私门的请托就行不通了。有功劳的人得到优厚的俸禄,有能力的人处在重要职位上,那么寄养在私门的侠士怎么能不抛掉私勇而去奋力抵抗敌人,靠游说谋官的人又怎么能不离开私门而务求保持高风亮节呢?这就是聚集贤能人才而离散私门党徒的途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 《百家姓·闵》 文言文及释义作者:佚名历史来源「闵」源出:出自姬姓,据《左传》所载,春秋时,鲁庄公死后,其子继位,不到两年,被庆父杀害。号为
- 《游敬亭山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①“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
- 汉书原文: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
-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
- 夫毁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
-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方式1.从人物事件中,给学生以感情的激励透过文言文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看出其所叙述、议论的人物和事件,这“事有人为
- 文言文高考答题技巧文言文是语文高考中的重点,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高考答题技巧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
-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
- 刘平传文言文阅读刘平传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①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字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
- 李世民畏魏征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
-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
- 南齐书原文: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
- 《寺人披见文公》文言文鉴赏《寺人披见文公》写寺人披说服了晋文公,使得国家又避免了一场动乱的事情。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虚心纳谏,晋文公正是具有
- 韩愈原文:孔子之后三十八世,有孙曰戣,字君严,事唐为尚书左丞。年七十三,三上书去官。天子以为礼部尚书,禄之终身,而不敢烦以政。吏部侍郎韩愈常
- 逆旅主人无情京城之俗,多以逆旅为利。客至,授一室,公可榻,俯而出入。晓钟响,起为他事,遇夜始归息,舆濯水皆自为,然月租以千数,否必斥骂致讼。
- 文言文常用句式判断句的格式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
- 感二鸟赋(并序)韩愈贞元①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②。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鸲鹆③而西者,号
-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专项练习【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2、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教学过程】
- 高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